top of page

天边外的启示 Reflections on Eugene O’Neill’s Beyond the Horizon

  • 作家相片: Daisy He
    Daisy He
  • 8月20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已更新:9月1日


 

        回想起来,上大学期间,对我影响最深、最直接的两部作品,应该就是美国作家尤金·奥尼尔的戏剧《天边外》和德国作家赫尔曼·黑塞的长篇小说《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》。这两部作品看似毫不相干,但我切身体会到,它们本质相似,且遥相呼应。


尤金·奥尼尔的《天边外》完成于1918年,1920年首次在百老汇上演。当时,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,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,美国社会和人的思想价值观都处于动荡时期,一方面,随着工业文明迅速发展,个人与外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,人们渴望开拓全新的生活,进入全新的世界。而与此同时,农村、土地及乡土观念仍根深蒂固,与新的思想、新的世界形成剧烈冲突。《天边外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座农场,展现了兄弟二人的因为不同的选择,而导致的悲剧命运。弟弟罗伯特天生爱幻想,渴望着《天边外》的美好世界,即便是在犁田耕种之时,也捧着一本诗集,做着白日梦。而哥哥安德鲁天生脚踏实地,是个务实且能干的庄稼汉。本来,罗伯特已经说好要随海员一起登船航海,去往远方,天边外去追寻自己的梦想,而哥哥安德鲁也打算按照自己的个性,留在农场,娶妻生子,过上踏实的田园生活,然而阴错阳差,就在罗伯特准备登船出海前夕,与自己的心上人(也是安德鲁的未婚妻)露丝告别时,露丝告诉他自己真正爱着的人是罗伯特,而不是安德鲁。于是,命运发生了惊天逆转,最终是罗伯特留在了农场,与露丝成婚,而安德鲁登船出海,远走他乡。而此后,罗伯特和露丝由于不善经营,导致农场衰败,田园荒芜;安德鲁出海归来,成了一个精明的商人,露丝又对安德鲁表达爱意,遭到安德鲁的拒绝。而罗伯特沉思着,对安德鲁说:

 

我正在想,你的变化实在不小。你,一个庄稼汉,拿着几张纸条在小麦交易场赌博。(他又苦笑着说)我是一个失败者,露斯也是一个失败者。不过我们两个可以把犯下错误的责任推在上帝身上。安德鲁,你可是我们三个当中最彻底的失败者。你离开你自己的本行已经有八年之久。你明白我的意思吗?你原本是个生产者,热爱农场。你跟你的生活是和谐一致的。可是现在,我的脑子糊涂了。我要说的意思就是,你拿你喜爱生产的东西来赌博,说明你在邪路上走了多么远,所以你要受到惩罚……

 

这是一个糟糕的结局。罗伯特最终病入膏肓,临终前让安德鲁答应他一件事:一定要和露丝结婚,承认:“露斯受了双倍的苦。”而他自己,仍拖着重病的身体,倒在了窗前,仿佛听见来自天边外的召唤……


通常人们会认为,这部戏剧的主题在于“选择”:人们不同选择,导致不同的命运。或者认为,这部戏剧,反应了人与人之间,性格与气质的差异。有的人,天生充满幻想,有的人,生来脚踏实地。但这都只是表面现象。


大学时代,我曾经以为自己就是罗伯特,千万不可留守田园,而必须漂洋过海,远走他乡,最终还是踏上回归的旅程,回归自我,回归家庭。而我大学时代的朋友,诗人西蒙曾形容自己“醒着做梦,坐着旅行”,认定自己是纳尔齐斯,而我是歌尔德蒙。而这又涉及到赫尔曼·黑塞的杰作《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》——


这部小说于1930年完成并首次出版。当时的欧洲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,整个社会深入精神危机、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之中,各种思想相互交锋,莫衷一是。黑塞的这部小说以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,通过两位性格迥异的主人公:沉思、静修的纳尔齐斯与热情、狂放的歌尔德蒙,探讨精神与感官、思辨与体验、秩序与自由的对立与互补。


而我的大学时代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末,古老的中国刚刚打开封闭了数十年的国门,各种“新诗潮”与西方文艺思潮纷纷涌入,对传统价值观产生剧烈冲击,青年人面临纷繁复杂的思想与社会的动荡、变迁,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,有的出国、有的下海经商,更一些年轻的诗人因承受不住精神世界的崩塌而选择自尽,异常惨烈。而我和我的诗人朋友西蒙在读了这部小说之中,断定他是纳尔齐斯,我是歌尔德蒙。果然,我临近大学毕业,就已经跃跃欲试,计划着日后的远行;而西蒙剃了光头,在学生宿舍的帐子里打坐静修,以至于全楼的人都搬走了——当时的男生宿舍迁徙至另一座宿舍楼,而西蒙浑然不知,继续静修,把宿舍的一顶帐子当成了敦煌石窟,有诗为证: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漫不经心地走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坐就是千年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千年之后,香客们都走了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随意丢下的果核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长成林子,围住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你不过是相信了自己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相信了死亡是生的面具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世界便相信了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黑夜缓缓为你开放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像一朵黑色的郁金香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漫无目的的冲动之后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另一种孤独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另一只想象的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固定了你的表情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只有沉默像一口钟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悬在半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浑然不觉的时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熟透的苹果掉落下来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直到有一天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当你重新渴望

以优美的姿势走进人群

才发现自己已成为一尊佛像

 

这是西蒙当时“出关”,走出帐子、结束静修时写下的《佛》。当时,我们都认定了从前的判断准确无误——我是歌尔德蒙,他是纳尔齐斯。或者说我是罗伯特,他是安德鲁。果然,之后我上天入地,先去了敦煌拜佛、写作,之后又和一位歌手去了中国西南三省云、贵、川流浪卖唱,之后又去独自去了新疆、青海、西藏,然后又走出国门,乘坐灰狗在美国一次次长途旅行,之后又去欧洲各国游学,但是,时至今日我才意识到,我不仅是罗伯特,也是安德鲁,不仅是歌尔德蒙,也是纳尔齐斯,而我的朋友西蒙也是如此——谁承想,在走过漫漫长路之后,我选择了回归家庭,隐居在北美一座荒凉小城沉思、静修,而诗人西蒙不仅走出了那顶白帐子,那座虚幻的敦煌石窟,后来又去了欧洲、美国,并选择了希腊作为未来的居所……


原来如此,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罗伯特、一个安德鲁,一个纳尔齐斯、一个歌尔德蒙——否则,奥尼尔与黑塞怎么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呢?假如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人,一种声音,无论出行、留守,无论流浪、静修。原来如此,我在正如在家庭生活里,我常常听见天边外的召唤;在漂泊流浪途中,我也思念妻儿,听见家庭美好的呼唤。再后来,我又独自去长江三峡淹没区持续采风,而采风的旅途对我而言既是回家,也是出走,回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中,走出书斋,告别单一的学者生涯。


而今,当西蒙开始跃跃欲试,踏上漂泊天涯的旅途,而我却成了从前的西蒙“坐着旅行,醒着做梦”,和妻儿一同“虚度时光”,有诗为证:

 

    虚度时光,时光虚度

    盘子里汇聚着征帆、旅途

    辛勤劳动:渔民出海

    农夫在红土山坡上摘下柠檬

多汁的斜阳顺着柠檬滑落

 

虚度时光,时光虚度

残云卷走了身后的故土

越狱的僧侣,流放的囚徒

钟声、白鸽,此时此刻

你又在那一座广场追逐自由?

 

 

  2025年8月16日

尤金奥尼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ugene O'Neill
尤金奥尼尔 Eugene O'Neill

尤金·奥尼尔(英语:Eugene O'Neill,1888年10月16日—1953年11月27日),美国著名剧作家,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。主要作品有《琼斯皇》、《毛猿》、《天边外》、《悲悼》等。他是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,也是唯一一位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剧作家。 

留言


文字、照片均为作者版权所有。  Yipei Wang 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!

bottom of page